自《友谊县学前教育发展及布局规划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颁布实施以来,我县严格遵循方案指导思想与各项要求,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目标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:
一、规划实施基础与进展
(一)现有学前教育资源稳固
截至2024年,全县共设幼儿园8所,其中公办园5所、民办园3所,城区公办园3所、民办园2所,乡镇公办园2所、民办园1所,在园幼儿1004人,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.48%,为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。从人口与学位适配情况看,依据2021—2023年出生人口数据(分别为262人、257人、238人)预测,2025—2027年幼儿园适龄儿童数依次为270人、267人、243人,当前幼儿园分布、班级规模、教师数量及教学配套设施均处于适配状态,可充分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,暂无需新建或撤并幼儿园,重点推进现有幼儿园巩固提升。
(二)普惠性资源供给持续强化
始终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,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。一方面,巩固公办园优势,2024年红兴隆局直第一幼儿园、第二幼儿园成功通过黑龙江省一类幼儿园评审,充分发挥公办园示范辐射作用;另一方面,加强对民办园的规范引导,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持续稳定,为适龄幼儿提供就近、普惠、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,推动形成公办、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二、重点任务推进成效
(一)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稳步推进
将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作为核心目标,2025年创建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、落实财政补贴、开展师资培训、实施结对帮扶等举措,全面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。针对薄弱园,县教体局加强指导与管理,开展保育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,规范办园行为,切实缩小园际差距,目前各项指标均按计划推进,为创建工作夯实基础。
(二)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
积极响应社会托育需求,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,拓展托育服务功能。通过调研幼儿园场地条件、师资配置等情况,筛选具备资质的幼儿园先行试点,逐步完善托育服务标准与管理规范,推动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有效衔接,更好满足家庭多元化育儿需求。
(三)校车保障机制提前谋划
考虑到未来乡镇可能出现的幼儿入园需求,提前谋划校车接送方案,构建“全面覆盖、效率优先、区域整合、灵活调整”的服务体系,确保乡镇幼儿可安全、高效入园。
三、保障措施落实情况
(一)组织领导机制不断完善
在县委、县政府统一领导下,构建以县教体局为牵头单位,发改、财政、人社等县级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。县教体局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,加强部门沟通协调,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,形成工作合力,确保学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,各项任务举措有序落地。
(二)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
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,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,保障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、奖补补贴等经费需求。同时,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,建立健全经费监管机制,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与监督,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、公开透明,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。
(三)督导检查工作严格开展
将学前教育发展调整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重要内容,对幼儿园校舍维护、师资配备、条件保障、经费管理、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定期督导与不定期抽查。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,建立台账、明确责任、限期整改,并强化问责机制,确保规划实施不偏离、不走样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全力冲刺创建目标:聚焦2025年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,对照评估指标逐项查漏补缺,进一步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(确保稳定在70%以上)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(保持90%以上)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(达到100%),全面提升保育教育质量。
深化托幼一体化建设:总结试点经验,扩大托班开设范围,完善托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,加强托育师资培养,推动托幼服务规范化、优质化发展。
动态优化资源配置:密切关注人口变化与学龄儿童流动趋势,定期开展学前教育资源摸底调查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幼儿园布局与资源配置,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平衡。
持续加强师资建设: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,通过专题讲座、观摩研讨、跟班学习等方式,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保教能力,打造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,为我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未来,我县将继续以《友谊县学前教育发展及布局规划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为指引,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不断补齐短板、强化优势,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。
友谊县人民政府
2025年9月1日